一、鬃狮蜥

鬃狮蜥

鬃狮蜥的身体粗而扁平,在背部及颈背上覆盖满了棘状鳞片,体侧的刺有规律的排列至前肢的前方。体色一般以黄色、褐色、红棕色为主,具有明显的深色斑点。成年的鬃狮蜥体长约20厘米,几乎和尾长相等。遭受威胁时会以张开嘴以及将带刺的咽喉充气膨大做展示动作,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壮,来吓唬对手,并因此得名。

鬃狮蜥原产于澳洲东部,经过人工培养出来的各品种广泛见于世界各地,是半地栖性的种类,可以在平地上活动,也能停留在石块、树枝上。偏食肉为主,偶尔取食植物花叶。对鬃狮蜥的饲喂以各种昆虫,如蟋蟀、面包虫、大麦虫等为主;偶尔也可投喂一些蒲公英的花朵叶片、芥菜、生菜等。喜欢生活在高温干燥的环境里。鬃狮蜥有强烈的阶级性,不同个体生活在一起时,最强壮者往往具有领导地位,有优先选择栖息地和取食的权利。每年春季是鬃狮蜥的交配期,为了产卵,母鬃狮蜥会挖一个很深的洞穴将卵产在里面,一般分几个批次产卵,可产下15~48个白色的球形卵,孵化期约为60天。 [2]平均寿命为10-15 年。

鬃狮蜥性格温顺,体型适中,很适宜于和人体接触,是比较适合家庭饲养的中型蜥蜴。它可以很安然地攀爬在人的胳膊手臂或者肩膀上,随人四处移动,接受人们的注视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鬃狮蜥也有各种很丰富的行为动作展示给人们,比如点头示意求偶或保护领地、伸舌头示意好奇、卷尾示意警戒、张口以及变色则示意受惊吓等。

二、绿鬣蜥

幼年绿鬣蜥的身体一般呈绿色,并借此躲避天敌的袭击;随着年龄的增长,绿色会慢慢褪去,取而代之的颜色会是浅黄色、浅蓝色或者棕色等;绿鬣蜥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部的梳齿状鳞片、尾部黑色的环状条纹以及成年雄性个体大而下垂的喉扇。别称:美洲绿鬣蜥。

绿鬣蜥属于杂食性动物,幼年期主要吃蟋蟀、面包虫、鸡蛋等动物性食物,成期后会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主食菜叶、水果等。 绿鬣蜥产卵数量很大,经常一窝可以产下30-50颗卵,经过75-90天可以孵化。初生幼蜥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年,饲养条件下绿鬣蜥可以活15年以上。

绿鬣蜥的听觉和视觉都非常敏锐,有很好的色彩分辨力。能看见我们人类看不见的颜色,包括紫外线。绿鬣蜥的头顶上有“第三只眼”,当它们睡觉时可用于感受光线变化。绿鬣蜥在世界各国是很受欢迎的宠物蜥蜴。

绿鬣蜥

三、蓝舌石龙子

蓝舌石龙子因拥有深蓝色的舌头而得名,舌头呈蓝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。体长30~60厘米,体重0.2~0.5千克;四肢比较短小;通常在颈背和臀部之间显示六到九条浅色条纹,在眼睛和耳朵上方通常有一条深色的突出条纹;雌性的头部要比雄性的头部更加宽大。


食性为杂食性,以蜗牛、昆虫、叶子、花朵、果实等为食。蓝舌石龙子背部的棕色条纹是绝妙的伪装,令捕食者很难发现它,还会伸出长长的蓝色舌头吓退敌人。一般的寿命长达20年,而人工饲养的东部蓝舌石龙子寿命可达30年。

蓝舌石龙子分布广泛,是一种常见的物种,被IUCN列为“最不受关注”物种,保护级别为无危。性情比较温顺,适合当宠物,在澳大利亚被用于宠物贸易,可人工繁殖。


0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Avatar placeholder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      赣ICP备20240457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