蟋蟀(xī shuài)俗名蛐蛐、夜鸣虫(因为它在夜晚鸣叫)。蟋蟀多数中小型,少数大型。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;体色变化较大,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,或为绿色、黄色等;体色均一者较少,多数为杂色。身体不具鳞片。

蟋蟀穴居,常栖息于地表、砖石下、土穴中、草丛间。夜出活动。杂食性,吃各种作物、树苗、菜果等。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。 [3]

蟋蟀生性孤僻,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,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(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),因此,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,一旦碰到一起,就会咬斗起来。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。

那么蟋蟀只有一种吗?那必然不是。蟋蟀分为很多种。

中华蟋蟀

Gryllus chinensis)。体长约2厘米,体黑褐色。年生1代,以卵在土壤中越冬。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,以翅摩擦发音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。穴居性,常在地下、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,为害植物根、茎、叶、种子和果实等,多于夜间取食,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,造成缺苗,是农业害虫。 [5]

大棺头蟋蟀

大棺头蟋蟀(Loxoblemmus doenitzi),头扁,前端平,向前倾斜,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,雄性之间也会打斗,但斗性不及斗蟋。 [5]

油葫芦

油葫芦(Gryllus testaceus),身体暗黑色,有光泽,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,直达头后部。前翅淡褐色,也有光泽,后翅较发达,具备短暂飞行能力。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。夜间觅食,成虫、若虫均危害大豆、高粱、花生、瓜类、蔬菜等作物。全国各省多有分布。 [5]

中华灶蟋

又称“白蟋蟀”,因常见于农村灶内而得名灶蟀。白蟋蟀是直翅目中的一个亚种,有别于田间蟋蟀,其体态较小,性格温和,通体呈乳白色,个头大的如花生米,小的如麦粒,扁平的脑袋两侧长有一对触须、一对复眼,圆筒状的腹腔上有褐红色的环形花纹,腹端有一八字形小尾巴,背上有退化的四只小翅膀,两条弓起的大腿是其弹跳的主要器官。这小生灵能爬善跳,机灵乖巧,偶尔捉一只放入掌心,它会舞动触须,与人对视,并发出鸣叫声,然后迅速跳出掌心逃遁。老农常将其放入小葫芦内饲养,在大雪纷飞、滴水成冰的严冬,仍能听到它的叫声。 [5]


0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Avatar placeholder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      赣ICP备2024045797号-1